首页>厚道儒商>轮播>正文

魏本欣:一片“榛”心在富农

来源:大众日报发布时间:2018-08-24

  

  魏本欣兴致勃勃地带记者来到榛子园,向记者介绍榛子生长情况。

  

  魏本欣在榛子园里笑逐颜开。

  ■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

  诸城人魏本欣在农业、商业、工业之间摸爬滚打了四十年。四年前,他开始种起榛子,这一种便是一万两千亩,将荒山秃岭变为“绿色银行”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老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板。

  □ 本报记者 卢昱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徐春光 吕光玉

  酷暑中,在诸城市皇华镇胡沟村以南的山岭上,万亩榛子林将沟沟壑壑染绿。走进沟壑一看,榛子树扎根在石头缝里,有一人高,纵横之间有行伍,如同守卫荒山的卫兵排列着。榛子叶甚阔,略圆,端尖,有细齿,在山风中摇曳着。

  8月8日,记者在榛子成熟时,见到了这片榛子林的创建人魏本欣。老魏今年64岁,脸色晒得黑里透红,步伐比年轻人还矫健。在这片荒山薄地之间,他已经如此奔走了四年:一点点清理乱石、开垦秃岭、流转土地、开挖水库、招募人工、种植榛苗、收获榛子……他为民富农的激情燃烧依旧。

  不怕苦、不怕累,就怕穷

  榛子成熟时节,老魏实在太忙了。单一个上午,前来学习、参观、调研的就有三拨人。我们的采访在运动中进行。

  初见记者,老魏说你们别着急采访我,趁着这会没人来参观,我带你们先去地里看看,看看老百姓的创收情况。他这种说走就走、说干就干的作风,早就刻在骨子里。“连我儿子都说,有点赶不上我的节奏。”老魏笑道。

  汽车在山岭间穿来穿去,在一片梯田间,记者见到了正在割草的农民,有的抱着锄草机在平地里来回扫,有的手握镰刀在石头缝中精准作业。早上九点半,他们已汗流浃背。

  “我们从早上六点干到十点,中午怪热,再从下午三点干到七点,一天一百块钱。”正在割草的胡沟村村民耿桂法介绍道。

  “在这里干了几年了?感觉还可以吧?”记者问道。

  “感恣地(注:诸城方言,表示肯定),在这干了三四年了。原先在这岭上种点儿花生、地瓜,小车都推不上来,得用肩膀扛。现在推土车、拖拉机、汽车一溜儿就能开到山顶。原先收成咋样完全靠老天爷。现在管子铺到了树根上一摁手机就出水,割草也有了专业的机器。原先一亩地一年挣个三五百,现在强太多啦!”对于这些年的变化,土生土长的耿桂法最有发言权。

  “还可以吧,我不是‘周扒皮’吧。”一到地里,老魏浑身是劲,他一边弯腰薅草,一边笑道,不一会儿,汗水也湿透了衣背。

  现在除草剂种类那么丰富,为何不直接打药灭草?魏本欣介绍,他种的榛子叫平欧大榛子,是森林食品,打农药太影响品质了。“割下来的草,能护水,还能养护土地。”

  正是果实收获期,榛子在树上自然脱落。老魏随手捡起三五个塞到记者手里,介绍说这一苞一实的榛子耐旱、耐寒、耐贫瘠。“一般栽种后3年见果,5年后进入丰果期,年亩产500多斤,10年后年亩产能有1000斤。要是按收购价15元到20元一斤计算,亩收入过万元。”

  有苦就有甜是农民世世代代的信仰。魏本欣这个地地道道、土生土长的庄户人,也是不怕苦、不怕累,就怕穷。1974年6月高中毕业后,他先后干过民办教师、片区党总支部文书、省县广播电台和广播站通讯员。1983年包产到户、分田到人、鼓励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时,他离开了民办教师的岗位。

  1984年,魏本欣在自家3亩责任田里搞起了平菇食用菌种植,之后进行平菇菌种的推广。1985年,他就成为当时少有的万元户,在县“两户一体”代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。之后,他又进行了黄桃与平菇间作种植试验,平菇批发给商贩,黄桃卖给加工厂,大获成功。在他的影响下,同村有十几户乡亲野外种植平菇60多亩,带领乡亲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。

  手里有钱了,魏本欣就反复寻思如何不再祖祖辈辈受穷,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,用知识改变命运。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,使他如沐春风,解开压抑多年的心结,找到了前进的方向。

  38岁时,魏本欣毅然卖掉家宅,扔掉苦心经营多年的果园,来到举目无亲的诸城市农贸市场,找了个干一天五元钱、管住不管吃的营生,给大鱼贩子记账值夜班。在农贸市场摸爬滚打了二年后,他与别人合伙贩鱼,后来又到南湖开了“南湖全鸡店”,一干就是七八年。

  1999年,魏本欣在好友的鼓励与支持下,在皇华镇北面荒凉的清凉山上,搭了个90平方米的小棚子,建了个300公斤的小炉子,办了个铸造小作坊。2000年,他注册成立了诸城市华欣铸造有限公司,经过十六年的拼搏,华欣铸造有限公司由创建之初的13个人,年产值不过百万,上交税金不足3万的小作坊,发展到如今员工近千人,年收入7亿元,累计上缴税金2亿元,位列全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三十位的大型企业。

  令老魏自豪的是,他的儿子在2015年成功接过华欣铸造的接力棒,企业的各项指标年年增长,更得到了华欣广大员工的肯定和赞扬。

  耐住寂寞,顶住挖苦

  “每一步跟着政策前头走。”从农业到商业,再到工业,多年的历练让老魏悟出来这个道理。

  按常理,老魏拼搏了大半生,家庭美满,本应享享清福。可他在2015年退下来后,常常想,自己是农民的儿子,是土地让自己创造了进入城市的第一桶金。看到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们,魏本欣想尽己所能,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做点什么,以回报养育自己的土地和大山。

  “以前出国的时候,在意大利、美国看到一些榛子做的食品,蛋糕、巧克力、饼干啥的,觉得味道不错。在美国一些高档社区,榛子树是行道树,树龄百年,五六米高,人在树下走,松鼠在树上吃榛子,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可当时咱们国家主要在东北有榛子林,榛果比较小,也不成产业。就市场来说,土耳其人口八千多万,人均一年吃3公斤榛子。咱们国家有十三亿人口,要是有四分之一人吃榛子,一人一年1公斤,那也得6亿斤。可惜,到目前为止,全国还没一百万亩榛子林。”魏本欣觉得自己找到一块新的市场空白区。

  “我小时候,吃个苹果都是奢侈品。一个村里都没几个苹果。时代变了,咱们开始流行吃核桃也没几年。生活水平提高了,人们的消费升级了,榛子的市场有很大空间。”魏本欣说。

  为了解榛子的种植,魏本欣专门去了趟东北,考察了一周;又去了趟中国林科院,向专家们请教种植榛子的可行性和有关技术,得到了专家的认可。

  好苗子可以保证增产。在筛选之后,老魏决定种平欧杂交榛子。“这种榛子以欧洲大榛子为父本,以平榛为母本,通过远缘杂交所选育成功。”

  对此,亲朋好友出现了各种不理解。在山东种植榛子能成活?能结果?结了果卖给谁?每亩经济效益多少?农民不认可怎么办?再说,那满是石头的荒山秃岭,种树谈何容易。

  在魏本欣看来,这都不是问题。“我对土地的感情,就像狗撵那兔子似的,一闻到土地的味道就来劲儿。”老魏说,“投资大农业想暴富,想成农民企业家?!别血本无归,头破血流就是高手了!耐住寂寞,顶住挖苦!”

  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,在宣传中学习宣传。”老魏说,做啥都有一些规律。开始种榛子时,他便注意搞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。在距万亩榛子园西北5公里的常山东侧,7年前,魏本欣在这栽植了300亩平欧大榛子,已经进入盛果期。多年的种植积累,让老魏有了底气:3年龄榛子,每棵产干果大约在一斤左右,一亩地栽种110棵,按照现在每斤20元价格,能收入2000多元。前两年套种花生、大豆,可以保证劳务费,第三年持平,第四年开始盈利。

  “我栽植在常山的榛子树,4年就进入了盛果期,亩产500斤以上,这就是1万元的收入,抵得上十亩粮食的收入。”老魏用一句话来鼓励农民栽植榛子:“十棵低保、百棵养老、千棵发家、万棵富民。”紧接着,他以企业实力为后盾,先期投资600万元,在胡沟村南岭253亩山上,栽上引进的一年、二年生榛子树苗,来个示范拉动。

  可苗子种上不久,遇上大旱,树苗奄奄一息。魏本欣不分昼夜,身先士卒,调动大小车辆十几台,连续三个月,从镇上拉水抗旱保苗。两个多月连轴转,早出晚归,在岭地上一脚深一脚浅地跑,嘴上起了口疮,脚趾得了甲沟炎,走路都一瘸一拐的,本来就不白的魏本欣,黑得赛过包公。

  苍天不负有心人,当满山遍野的榛子树吐芽展叶,榛子苗大部分成活,魏本欣心里甜滋滋的。为了彻底改变山上用水和周边村民浇地问题,魏本欣又投资600多万元,在园区黄殿沟和胡沟村东沟分别修建了两个水库。这时他的积蓄已全部花光。“现在水库的鱼很多,都碰腿了。开始投放的鱼苗,有长到十五六斤的了。”老魏笑道。   

  为了浇灌、采摘、运输和村民出行,老魏又靠着多年经商的信用,四处筹钱先后投资400多万元,购买大型水泵六台;依山岭的走势,架浇灌主管道2000多米,支管道3000多米,引水上山安装微喷滴管十几万米;在诸城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又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贯穿乡村园区道路18公里。

  当地群众看到魏本欣这个外村人,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投血本、来实的,心里的顾虑慢慢打消了。魏本欣趁热打铁,通过流转胡沟、上康岭、下康岭、大山、小山等村庄土地5000亩,投入1535万元,雇用20多台挖掘机,奋战五个多月,将荒废多年的七八个荒山土岭进行综合治理。“挖了三遍,有的挖了半米深,把石头翻出来,把土填在石头缝里。”

  “种地是一种精神”

  机器作业将沉睡多年的荒地唤醒,生产力被重新激活了。一层层环山绕岭上种满了榛子树苗,树底铺设滴灌节水设施,山东华山万亩平欧大榛子示范基地建成了。“我的心跟榛子树一样,在慢慢地上升。”看着一簇簇果实沉甸甸地压在枝头,老魏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。

  记者发现,在山岭下仍有零零散散的田地里没有栽种榛子苗。魏本欣说,这些是不流转土地的农户,也不愿栽种榛子。不过,魏本欣在山下修建了水库,蓄水后引水上山,沿修建的道路两侧,每隔50米就有接水口。“不愿意流转田地的农户,也可以免费用这些水浇地。只要打开阀门接上水管就可浇地,覆盖周边千亩山地。”魏本欣的共赢哲学,让乡亲们佩服。

  在魏本欣看来,手持镰刀收割庄稼,面朝黄土背朝天,这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。他要把榛子做成大产业,带动农民致富。为此,他发起成立了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,起名“共好”,寄托着他希望乡亲们与他“共好”的美愿。

  “合作社村民每5户一组,每组一起打理30亩的榛子园,留下成本给合作社,收益归个人。”魏本欣计划用3年的时间带动周边3000农户种植平欧大榛子,达到2万亩的种植规模。

  老魏的合作社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。“合作社建好基础设施、栽好苗子后,以每亩300斤榛子的底价优先返包给周边村民。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、生产服务和回收加工。”胡沟村党支部书记穆乃华介绍道,“有头脑的村民,还可以在周边做生意。经营能力差的可以到合作社当工人,锄草、追肥、收果,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。”

  今年56岁的胡沟村村民张乐善之前靠着经营8亩山岭薄地,一年下来剩下两三千块钱。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,合作社按每亩一年600元的价格,一次性支付了10年。张乐善没了后顾之忧,得空就到合作社打工,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。“原先攥着10块钱都不舍得花,现在掏出几百块也不心疼。这生活完全变了样儿。”说到这里张乐善眼里已含着热泪。

  通过这三四年的种榛之路,魏本欣用实际行动证明着“头拱地嗷嗷叫”的精神。有不少外地人前来取经:徐州的季老板,在老魏这买了两万株,回乡承包两千亩荒山,开启了榛子种植的征程;甘肃陇南的客户也前来学习,说老魏的榛子产业,是助推精准扶贫,拓宽农民致富路的好路子,是山区林业发展的好模式;有东北的榛农前来学习,说他们发展了十年,也没到老魏这个规模;还有新疆石河子的客户,想引种老魏的榛子……

  老魏的合作社设在万亩榛子林的中心,一处山岭之巅上一间小木屋静卧着,迎来五湖四海的参观者。老魏将地里捡来的榛子,放入自己发明的工具里,用力一攥,小巧而白胖的果仁跳将出来,吃起来清香怡人。

  一帮参观者夸老魏是老当益壮,老魏感叹:“种地是一种精神,应该珍惜这个局面。社会对得起我们,我们也对得起这个社会。不都说,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他昌盛的时候,而是在他跌倒以后怎么爬起来。我很崇拜褚时健,80岁了还在创业,他是老前辈,跟我母亲差不多大,有机会我想去拜访他。”

  “南有励志橙,北有诚信榛。”老魏提出这样的口号,激励自己在模仿褚时健的同时,也秉承山东人的质朴,试着超越。“我有上万亩的林权经营证可做抵押,可到银行却贷不出来款。政策还是不大配套。”老魏也有着自己的苦衷。

  采访间隙,招远市辛庄镇东沟李家村的参观者前来学习。“咱们村的土质比这可强了,种植效果两年顶三年。”村支部书记李洪正给村里的种树高手鼓劲道,“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参观了。榛子是朝阳产业。越是走在前面,机会就越大。咱们村里要把这个项目做好了,带动咱村,甚至周边村。”

  这些种苹果树的高手,深知管理果园的艰辛,“你看着山上光石头,哪儿能种粮食。榛子成熟了,那还不是掉石头缝里,找不着了。”

  “不用担心这个。榛子熟了之后,自然掉落;要是不掉,晃晃树就下来了。掉下来之后,一不落土,二不捂霉,到入冬晒干了再捡也来得及;野鹊拧不动,吃不下去;也没人偷,偷了吃起来太麻烦。”老魏的解释,打消了乡亲们的顾虑。

  “这个榛子树叶羊不吃、牛不啃,叶子茂盛,冰雹打不着,好管理。一亩地按110棵算,六七年树龄就能结干果700斤,八年树龄得1000斤。东北一个老汉,自己会管理,一棵树能结22斤。”魏本欣在榛子地里现场解释,“还有一个客户在我这买了四十亩地的榛子苗,家里还种了七十亩葡萄。结果葡萄地要九个人管,榛子只要一个人管就够了。

  货真价实的“绿色银行”

  跟榛子打了几年交道,老魏逐渐成了专家。很多地方邀请他去讲课,到实地探访是否适合种植榛子,给人把脉。“我是靠着只争朝夕的精神,先声夺人,先把榛子做起来。我感觉种植不是为自己,而是一种责任,我应该去做。”魏本欣有着共产党人的本色。

  从民师,到民企,从事大半辈子制造业,退休后又返回农民阵营,魏本欣看到了许多试着在在农业发大财的企业家们。最后,很多人鼻青脸肿,乖乖退回原点。“究其原因,一是在选择时就没科技论证市场调研,种什么?卖给谁?二,产品没有精深加工!要依托大健康品牌理念,来敲开并推动市场大门的卖点。”魏本欣解释道。

  “现在市面上的榛子炒货,是非常低端的。单卖榛子的话,一斤20块钱,榛子粉四五十元一斤,榛子油120元一斤。脱壳、整理、磨粉、榨油,榛子经过深加工,利润能翻几倍,而且在市场上供不应求。”在老魏的设想中,种榛子,只是第一步。“我要做的,是榛子大产业。榛子仁、榛子片、榛子碎、榛子粉,还有榛子油、榛子乳、榛子休闲食品,将榛子进行深加工,让榛子的身价倍增。”

  2016年7月,魏本欣注册成立了一家主打榛子深加工的生物科技公司。为进一步增加效益,他从国外引进智能化榛子加工设备。至此,老魏的榛子全产业链已经闭环,形成了“种苗繁育+榛子收购+深加工研发+仓储物流+线上线下销售”的融合模式,用一颗小小的榛子,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,串联起了一二三产业,通过协调发展,给农民、给加工企业、给消费者都带来了好处。

  魏本欣把自己的头像印在名片和榛子产品的包装上,用他的话说是:“我用人格保证,我们的榛子绿色、好吃。”

  最近,魏本欣在朋友圈里积极转发自己的新产品——榛子乳。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,老魏介绍道:“我们每小时生产两万八千罐,一年就是6.5万吨榛子乳。”老魏的思想紧追时代潮流,他请人在榛子乳的铁罐上设计出喜闻乐见的口号,以标点符号的形式表达着人生的不同侧面:“引号,遇到人生的引路人,是我的幸运;破折号,突破自己,百折不挠;逗号,别逗了,我是最棒的;括号,我的人生只包括你……”

  对于“乡村振兴”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,老魏更是双手欢迎:“咱们在这里流转土地,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,引进榛子新品种,发展规模化、标准化种植,建设加工厂、农家乐和休闲养生基地,既保护了绿水青山,又带富了乡亲父老。每想到这里,我就干劲十足。”老魏欣慰地说。

  十年树木。万亩榛子林进入丰产期,这种木本油料成了货真价实的“绿色银行”,生态、经济效益明显。“我的目标是做工业企业,做商品流通,以榛子产业为基础,以山地旅游为方向,通过产业链整合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,打造田园综合体,让乡亲们共好、更好。”对于未来,老魏满怀希望!

编辑:王乐双